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

关于本文的后续:北大超算队已经三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了(ASC22-23总冠军, SC23 HPL冠军, ASC24总冠军)!

尊敬的各位老师,各位同学们:
大家好!我是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2022届本科生郭资政。我最近参加了很多活动和报告,上了很多推送和新闻,但是现在站在台上,面对北大最大的本科生院系的毕业典礼,面对与我度过四年朝夕的老师和同学们,这给了我最独特的感受。非常感谢大信科给我这次与大家分享故事的机会。

还记得大一刚刚入学的时候,我和在座各位同学们一样,刚告别高中的压力,来不及轻松就切换到了大学课程的压力。我经历了抽象复杂、飘忽不定、难以捉摸、不好把握[1]的数学基础课,在数分高代AI引论的习题里沉浮,思考自己要不要退课,退课要不要退群[2]。告别了数分高代,又迎来了ICS,没想到这种压力一直持续了四年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这条道路有没有终点?我究竟走到多远才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?

怀揣这个疑问,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北京大学超算队,参加了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。我们要在两天的时间里,在赛场上搭建计算集群,在3000瓦总功率的限制下最大化几个科学计算应用的性能。在比赛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强大的对手。和一些在超算竞赛方面经验丰富的院校相比,北大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参加这些比赛,技术的积累还远远地被落在后面。我要讲的,不是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,因为在那个赛季我们依然比不过那些经验丰富的队伍。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突破,SC,ASC赛事都拿到了北大历史上的最好成绩,在其中一些赛题上我们甚至已经拿到了世界第一。虽然成为世界顶尖水平的超算队,在我们路途上还是个遥远的目标,但路上的每一小步,何尝不能给我们欢喜和动力?我和超算队的其他同学,怀揣这份欢喜和动力,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,我们给超算队的新同学带来了多次专题讲座和经验分享,我相信随着信科学院和计算中心对我们的悉心指导,随着我们一届一届的传承,北大超算队将来一定能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

大二下学期的时候,我通过科研轮转了解到了芯片设计自动化这个研究方向,并跟随高能效中心的林亦波老师尝试加速芯片的时序分析过程。经过大量的挫折和失败,度过几次赶ddl的通宵之夜,我取得了一些进展。然而,对芯片设计工业界深入的了解让我有些失望的发现,我们的科研工作离工程应用还非常的遥远。在工业应用中,芯片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要考虑各种先进制程下的物理现象、电压频率的微小波动,乃至版图上处理不完的各种约束。我们实验室里的软件原型仍然很落后,相比美国芯片设计巨头们的全流程工具有非常大的差距。这时候,林老师鼓励我专注眼前的问题。他告诉我,要对未来的道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,但目标不是一次性就能达成的,即使是小的进展,只要是创新的处理方式,都能成为学术界认可的成果。我把导师的话记在心里,转而专注眼前的小问题,我的阶段性成果也发表在了芯片设计领域的国际会议和期刊上。虽然路途遥远,但我们可以把遥远的路途划分成一个一个小的里程碑,最终我们将能够发现,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。将来,我也将继续研究芯片设计的问题,在现在的里程碑前整装待发。

在前行的路上,我们难免会有迷茫,会有焦虑,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刻。我相信我们已经在四年中反复体验了这些时刻。我有一次偶然与低我两级的几名信科学弟学妹交流,他们向我倾诉了课程的压力,也告诉了我他们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迷茫。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。为了帮助他们,我倾尽所能,通过信科的顶会之路、图灵班的学生科研论坛、科研轮转实践课程上的经验分享等渠道,帮同学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。我不知道我客观上给学弟学妹们减少了压力还是增大了压力,但我希望我能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,大家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,希望大家能够把在信科的旅程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,享受在北大、在信科点滴进步的每一天。我知道,现在在台下的很多同学也积极致力于帮助学弟学妹,他们或是担任课程助教,或是帮助搭建实验平台,或是参与答疑活动,或是精心整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;我也知道,敬爱的信科老师们,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,更是为人师表的典范,是我们坚强的后盾。我也相信,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,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身一人。

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个故事。我想感谢在我四年成长的道路上,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对我无微不至的培养和关怀。马上要到毕业和大家道别的时刻,我们每个人将要走在各自独特的人生之路上,路途可能艰难,终点可能遥远,但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一步一步前进的过程,享受自己一点一滴的成功,与自己身边的人一起创造不平凡。借用胡适先生一句话,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。

谢谢大家。

注:大信科公众号上发布的版本是一个旧版。实际使用的是上面的版本,是典礼前两天基本重写并与老师校对后的内容。

[1] 这是一个梗,当时给信科教高等代数的高峡老师曾以这16字比喻线性变换的不直观的特点,与矩阵的直观形成对比,令人忍俊不禁,成为22届信科同学的共同回忆()

[2] 这是另一个梗,新开的AI引论必修课曾有助教学长在期中退课前说“退课的同学可以不要退群,期末给分后看看群里,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后悔”——此话的最妙处在于,没有说是谁后悔——期末给分后果然应验,传为一段佳话()